跳至主要內容

文章

患冠狀病毒而康復糖尿病患者注意事項

患冠狀病毒而康復糖尿病患者注意事項 是不是很奇怪 是不是很奇怪為什麼這什久沒有發文?? 原因是疫情, 家中的弟弟於2年前中了招, 他患有糖尿病, 差點兒無命. 平常人中了招約2週好番, 但當晚打999送了醫院入了ICU, 醫生話有半隻腳已經入了鬼門關了, 護士很好每天安排whatsapp 視像見我弟弟, 原因是他病情很差所以才有這特別安排, 等家人可以望多幾眼.  但感謝主的保守, 弟弟挨過了危險期, 沒有生命危險了, 但遇上這一戰, 身體機能損耗了很多, 住醫院接近3個月最終安排進入院社居住. 所以注意健康實在是很重要的.           為什麼要強調糖尿病人康復後護理?              根據顯示糖尿病已成為影響全球居民健康的主要慢性非傳染性疾病之一,其中2型糖尿病佔糖尿病患者的比例約95%,其盛行率呈逐年上升趨勢,造成沉重的疾病負擔。而且大家也都聽過這樣的說法「糖尿病本身不可怕,可怕的是各種併發症」。如果沒有有效的預防和乾預措施,那未來極有可能出現大量的與糖尿病相關的心血管疾病、中風和慢性腎臟病等等。                 糖尿病患者因長期處於高血糖環境會造成全身免疫系統損傷,對病毒攻擊的防禦能力與一般人群相比是降低的,高血糖環境本就是各種病原體生長繁殖的溫床,所以更容易發生各種細菌和病毒的感染。  而有研究指在1100例新冠肺炎患者臨床數據中,約四分之一的患者存在高血壓、糖尿病、冠心病等基礎疾病,在死亡病例中,患有糖尿病、高血壓及冠心病等慢性病的患者,佔比高達46%。     糖尿病患者要注意地方    對於患冠狀病毒而康復糖尿病患者來說, 身體機能可能受到損害, 切記要好好護理, 注意事項有以下: 1) 血糖控制 2) 不任意中斷或停止原藥物治療 3) 自我血糖監測 4) 低血糖現象 5) 足部檢查 6) 合適運作能降低血糖、血脂、維持理想體重 7)  要定時覆診  如你有任何糖尿病疑問, 請諮詢專業人士或到醫院求診.  ...

運動會引起痛風嗎?

運動會引起痛風嗎? 痛風的形成 首先要理解什麼造成痛風? 其實痛風是因為血尿酸升高; 血中尿酸濃度升高,超過其在血液中的溶解飽和度,導致過飽和的尿酸以結晶形式聚集在關節附近,一旦這些尿酸結晶自關節腔剝落,負責免疫的巨噬細胞就會嘗試將其吞噬,同時放出發炎物質、引起發炎症狀,因而出現劇烈的關節疼痛。 尿酸的產生主要來自於人體細胞受損,當人體細胞受損時,細胞核蛋白中的普林就會隨著崩壞的結構而進入血液中,而這些普林經過肝臟代謝之後會變成尿酸,這些尿酸則會儲存在腎臟中,最後隨著尿液排出。 每當運動健身時會有大量的肌肉細胞受損,而細胞核蛋白中的普林就會隨著肌肉細胞受損而進入血液中  這時候腎臟代謝毒素的能力不夠,就會使血液中尿酸值飆高,也就容易引起痛風。另外, 運動時若不補水且身體壓力較大,都會造成肝臟大量產出尿酸,一旦血中的尿酸濃度變高,痛風的機率當然也會大幅增加。 適當運動 其實, 已有大量證據表明,運動健身在疾病防治、維護人類健康方面具有重要作用。適當運動不僅可以鍛煉肌肉骨骼,擁有健碩身材,同時也可增強心肺功能,改善身體成分,調節免疫功能,緩解精神壓力,從多個方面促進機體的身心健康。適當運動可使人體內的代謝功能得到改善,可增加脂肪燃燒,減輕體重,降低血糖、血壓,間接影響血中尿酸的生成和排出,有益於血尿酸的下降。但另一方面,運動不可只一鼓熱血猛烈進行, 這樣只會使血尿酸升高,更會增加患痛風或使痛風發作的機會; 所以在運動前, 可諮詢專業人士而製訂一個合適運動方案. 痛風患者最好選有氧運動 其實痛風患者還是可以運動的,而且適度的「有氧運動」還有助降低痛風,只是須注意運動的強度. 「有氧運動」如快走、慢跑、騎腳踏車游泳等,在運動過程中不但不會大量增加普林,還可以減除壓力加速普林尿酸代謝。  而「無氧運動」一般是指如籃球劇烈運動、快跑、重訓等,因此類運動過程尿酸值就會大幅提升 。若痛風患者不適當地進行「無氧運動」, 有機會提高痛風發作. 痛風患者運動注意事項 痛風發作期切勿運動,以免加重病情。 有氧運動遵循循序漸進原則。開始強度要小,逐步向中等強度過渡。如果以前沒有鍛煉基礎,每次運動時間和每周運動頻率逐步遞增,適應后達到每次30分鐘,每周3-4次。 運動中和運動后要注意適時補水。運動出汗會使體內的血尿酸水平上升,要及時補充水分,多喝白開水,促使尿酸盡快排出。 冬...

運動後感到頭暈、噁心或頭痛是怎麼回事?

很多時聽到有人提及, 運動會感到頭暈、頭痛,為什麼會發生?是運動不當?還是運動不適合我們?   運動後引起頭昏、頭暈或頭痛一般有以下原因: 1. 重量訓練或很少訓練 重量訓練時引起努責現象。 「努責現象」(Valsalva's maneuver)是指在運動時憋氣,尤其是在做重力訓練或跑步訓練時,用力憋氣使腹壓上升,再吐氣,以減緩心悸;並可增加力量及防止受傷。對舉重選手來說,憋氣可以幫助身體舉起更大的重量。 但若頻繁憋氣,會使血壓突然上升,靜脈回流減少,使得心臟輸出不足,會使身體缺氧,血液循環變差,因沒有充分氧氣進入肺臟,使肺臟無法將氧氣帶到肌肉或其他器官,而引起頭暈、短暫頭痛、心悸等不適,甚至昏倒、休克。這就是所謂的「努責現象」。 有一些人沒有經常運動, 一下子運動過烈,疲勞後參加運動又或睡眼不足情況下參加運動或比賽,都可引起昏、頭暈、頭痛等一系列症狀。 2、體內能量不足 當運動一段時間後開始或鍛鍊接近結束時, 如身體內能量不足。 原因是當運動時, 腦部需要穩定的血液供應,並帶來足量的氧氣和葡萄糖,否則就會覺得頭暈。因此當運動後如輸往腦部的血流不足、血氧不足、或血糖不足,都會造成頭暈現象。 3、由於一些疾病引起的 患慢性鼻炎、鼻竇炎、內耳問題例如梅尼爾氏症、貧血、高血壓的人,在運動時可出現頭昏、頭暈或頭痛。 以下提示讓你遠離運動後頭暈 1.運動時保持呼吸順暢(避免「努責現象」) - 運動時不要閉氣,以舉重為例,舉起時應吐氣,放下時應吸氣,才不會產生頭暈等不適。 2. 運動強度也要適中 - 若超過體力負荷也可能造成缺氧,建議強度要配合身體能承受的,感覺身體有點累又不太累就可以了。  3. 心血管疾病的人運動時不宜憋氣, 此外,也建議上了年紀的人不宜抬重物。 4. 維持水分 - 就是在運動之前, 之間和之補充適度水分,防止脫水引起頭暈。 5. 熱身 - 若身體長時間處於靜止狀態,突然間要進行大量的訓練動作時,就很容易因為身體未熱身而造成運動傷害。所以必須在運動前請先熱身, 讓身體"活動"開來。 6. 嘗試輕度運動 - 可以先嘗試輕度運動, 讓身體適應運動當中規律或壓力,  如果你嘗試了以上提示之後,在運動過程中或之後仍出現到頭暈、頭痛的現象,建議儘早咨詢醫生或專業人士接受檢查. 

運動和慢性疼痛

身體組織因為創傷或病原入侵而遭受強烈損傷時,身體就會釋放大量細胞激素,將免疫細胞帶到疼痛部位並引起發炎反應,目的是讓白血球細胞迅速聚集以加速身體痊癒。 疼痛和發炎反應是身體抵禦外來入侵者的保護措施,一般急性疼痛在獲得適當處置、組織修復後,身體就會解除警報。 慢性疼痛 但是慢性疼痛則是不相同的,是指持續時間較長的疼痛症狀。最常見的是「持續3個月」或者「持續6個月」以上的持續性疼痛。許多慢性疼痛產生,都是因為長期使用身體方式不當例如姿勢不良、關節退化等各種因素而引起, 讓人隱隱作痛。當體內持續發炎再加上老化、壓力、飲食不良、睡眠不足等負面因素,累積傷害程度過了臨界點後就會產生疼痛,因此若平時只用吃藥、熱敷、電療、拉腰治療,就只能暫時緩解最後造成的疼痛,無法真正改善造成疼痛的原因;這樣會造成停藥後,當復發次數的增高,時間一久,患者也會覺得打針吃藥一點用都沒有。 患了慢性疼痛, 動或是不動? 患了長期痛症的人往往因為痛而不敢動。有文章表示完全不動的人,每天的體能會失去6% (包括肌力和心肺耐力)。此外, 疼痛引起的「疲勞感」並沒有像真正「疲勞」所產生出來新陳代謝的產物如乳酸或二氧化碳堆積過多的物質,只因腦袋裡的神經受不了疼痛信號的衝擊而投降了。長期在這種疲勞感不僅導致體質衰弱,也會減低對疾病的抵抗力。 運動帶給慢性疼痛的好處 根據實驗研究和臨床觀察顯示以下幾點: 1. 運動可提高腦內啡的分泌; 腦內啡是體內自製的嗎啡,是天然的止痛藥。 2. 運動也能穩定神經系統,減低交感神經活動,使心跳減緩、血壓降低,效果類似抗憂鬱劑。也就是說,可以改善情緒,抗焦慮、抗憂鬱、鎮靜和催眠。 3. 合適的運動可強化心血管的機能,強化肋間肌與橫隔膜,增進氧氣和二氧化碳的交換量。 4. 運動也能增加有氧和無氧代謝能力、潤滑關節、增進關節穩定、增加關節柔軟度和活動範圍、增加肌腱柔軟度、增進身體平衡力、減少摔跤的機會、增進身體的代謝功能,增加耐力讓自己比較不會累。  5. 長期有規律的關節伸展、肌力和心肺運動,不僅強化了體適能,也由於熟悉那些活動,因而減低了肉體疲勞和疼痛引起的疲勞感 合適的 運動 長期疼痛的人最主要的運動是伸展運動,以增進或維持關節的活動度。這些運動包括走路、跳舞、跑步、游泳、高爾夫、網球、羽毛球、乒乓球、脚踏車、走步機、等等。在運動前要先衡量自己的體能狀態, 根據個人健康情...

運動與眼睛

世界衛生組織統計,造成失明的第一大原因是白內障(47.8%)。  白內障可發生在任何年齡層, 引發原因包括:老年性、先天性、外傷性、併發性(如高度近視、糖尿病患者或放射線治療後),以及藥物性(長期服用類固醇)等等。而最常見的白內障類型就是老年性白內障(又稱為年齡相關性白內障)。 白內障 老年性白內障是後天性白內障中最常見的一種,多數發生在40~50歲以上的老人。老年性白內障是世界上最常見的視力損害和失明的原因之一,全球約有1300萬人因老年性白內障而失明。 95%的白內障屬於增齡性,特別是年過40歲之後,隨年齡增長發病率也增高。  運動與眼睛 在《國際眼科雜誌》(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Ophthalmology)最近發表的一篇論文中,來自中國西安交通大學和南澳大利亞大學的研究人員分析了六項研究的數據,涉及人數超過17萬人,這些研究探討了運動如何減少眼部氧化損傷(氧化損傷是造成許多發炎反應及退化、衰老的原因),研究探討中發現進行跑步、騎自行車和步行等規律訓練的人,發生老年性白內障的風險降低10%。 該研究也顯示,每天的身體活動代謝當量(Metabolic Equivalent, MET)。如果有6 MET (可參考維基百科代謝當量如果計算MET),老年性白內障的風險就減少2%。 南澳大學流行病學家李明博士指出,身體活動可減少氧化壓力,對於眼睛,減少氧化壓力可保護高濃度的不飽和脂肪酸不被分解,若分解易導致細胞損傷。此外,運動能增加抗氧化酶的活性,它具有多種好處,包括限制眼睛的感染和炎症。 以往研究也顯示,長期的身體訓練會增加好膽固醇(高密度脂蛋白HDL),它可幫助從血漿中吸收更多抗氧化劑到眼睛的水晶體,以防止氧化損傷。運動還可以改善胰島素和血脂狀況,這兩者都與老年性白內障的發展有關。 眼睛需要更多呵護 眼睛和其他器官一樣,需要關注和呵護。讓身體多運動, 透過恆常鍛煉令眼睛更健康。

膝蓋不好,運動或是不運動?

膝蓋不好,運動或是不運動? 現時有很多人有膝蓋關節疼痛, 原因可能是膝關節過度磨損而引至。首先先要理解膝關節是由股骨內、外側髁和脛骨內、外側髁以及髕骨構成,是人體最大且構造最複雜的關節,最主要的功能就是承重跟協助人體行走。 膝蓋所負的重量 行樓梯或爬山屬於負重運動,腰部以下的關節都要承受自己身體的重量,此時膝蓋受力最多。當身體爬階向上時,膝蓋負擔的重量會瞬間增為平常的4倍左右。以一個體重60公斤的人為例:平路行走時,兩邊膝蓋各承重60公斤。行樓梯或爬山時,膝蓋負重瞬間變成240公斤,若行走速度越快,對膝蓋產生的壓力就越大。留意,膝蓋磨損是不可修復的! 很多人因為出現膝蓋疼痛就不想做運動以免關節進一步惡化,但這種做是不是對的? 根據美國研究顯示,適當運動可以減輕早期和中期膝關節炎患者的疼痛,在一定程度上能維持肌肉力量,橕起穩定膝關節的作用。 合適運動 最適合膝關節的運動建議是:游泳、騎車、做體操,對於普通人來說,對關節最有好處的運動就是游泳。在水裡人體是與地面平行的,各個關節基本不負重。有糖尿病、高血壓等慢性病的人多游泳,對全身都好。另外也可以做小腿伸展訓練和直腿抬高功能鍛煉讓膝關節得到充分伸展. 1. 小腿伸展訓練:取仰臥位,在膝部後面放一高約10厘米的枕頭,讓小腿交替上抬至膝關節完全伸直,然後再放下,每次做20~30次。可安排在早晨醒來和晚上睡前進行,這樣做可讓膝關節得到充分的伸展、旋轉,防止其僵硬強直。 2. 腿抬高功能鍛煉:仰臥位,下肢完全伸直抬高,抬離床面約30度。堅持5~10秒鐘,放下,放鬆2~3秒。每次鍛煉5分鐘,每天兩次。動作要領是整個過程膝蓋要完全伸直,不能彎曲,目的是鍛煉我們膝蓋周圍的肌肉,肌肉的強健是對膝蓋最好的支持。 要保護雙膝, 避免以下事項 1. 暴走: 不要暴走,因為暴走是非常傷膝關節的。 2、久坐不動: 久坐不動比運動更傷膝蓋,因為不動會導致肌肉力量越來越弱以而無法保護骨骼和關節, 以產生的力會直接落在關節上,這也會很容易導致膝關節受損。 3、深蹲: 深蹲是很多健身人士喜歡的運動,可以很好鍛煉到臀部和腿部的肌肉,且可以起到較好的塑形作用,增加核心力量。但是需要注意的是,深蹲非常講究姿勢,大部分人無法正確做到。一旦深蹲的姿勢不正確,會給膝蓋造成很大負擔。 4. 減肥: 減輕自重是肥胖者保護膝蓋的首選任務,過重的體重時時刻刻的傷害著膝蓋。 ...

運動與抑鬱

運動與抑鬱 現今社會節奏急速,為生活帶來不少壓力。據統計,全球約有10%%的人患有抑鬱症,1/5 的人會在一生中的某個階段遭遇抑鬱症。有研究顯示引起鬱症病發的主要原因有遺傳, 家庭環境突變和心理社會因素; 抑鬱症目前已居世界十大疾病之內. 抑鬱會令病患者性格內向, 孤僻, 多愁善感, 思慮過多而且處事較為悲觀。 內啡肽(又稱為安多酚) 一項研究揭示,發現運動不僅令人體格健康,還有利於人的精神. 原因是運動本身可以促進人體的內分泌變化,大腦在運動後會産生一種名為內啡肽(又稱為安多酚)的物質,人心情的好壞,同大腦內分泌出來的內啡肽的多少相關。運動可以刺激內啡肽的分泌,使內啡肽的分泌增多,在內腓肽的激發下,人的身心處於輕鬆愉悅的狀態中。因此內啡肽也被稱為“快樂激素”或者“年輕激素”,它能讓人感到歡愉和滿足,甚至可以幫助人排遣壓力和不快。 相反, 人體內如果內啡肽減少,就會使人有痛苦體驗、缺少快感、産生抑鬱,運動可以促進內啡肽的分泌,後者具有鎮痛及鬆弛神經作用;另外, 運動也可促進五羥色胺和甲腎上腺素的分泌,可以減輕萎靡不振、思維遲緩,減緩鬱悶緊張情緒,因此,針對抑鬱症或伴有焦慮的患者,在給予針對性的藥物和心理治療的同時,專業人士常會建議他們適量運動。 不過並非所有的運動都可以産生這種效果,內啡肽的分泌需要一定的運動強度和一定的運動時間,才能使它分泌出來,現在一般認為,中等偏上強度的運動,比如健身操、跑步、登山、羽毛球等,運動30分鐘以上才能刺激內啡肽的分泌。緩慢的散步並不能達到上述效果,但散步可以轉移人的注意力,舒緩鬱悶或緊張情緒,達到減輕抑鬱的效果。 以下是運動帶來的好處 養成長期運動習慣有益無損, 運動不單令人感到精神充沛,思維清晰,而且還可以提升專注力和抗壓能力,有助預防各種情緒病,改進個人性格特徵和記憶力。規律運動有助預防及治療抑鬱。每日步行一小時或跑步15分鐘能降低26%罹患重度抑鬱的風險。運動能調整腦部化學反應、促進神經生長以及釋放內啡肽,從而預防抑鬱症狀。除了對抗抑鬱,運動亦是壓力和焦慮症的有效良方。 因每個人狀態不同, 運動效果也因人而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