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內容

文章

顯示從 11月, 2021 起發佈的文章

運動和慢性疼痛

身體組織因為創傷或病原入侵而遭受強烈損傷時,身體就會釋放大量細胞激素,將免疫細胞帶到疼痛部位並引起發炎反應,目的是讓白血球細胞迅速聚集以加速身體痊癒。 疼痛和發炎反應是身體抵禦外來入侵者的保護措施,一般急性疼痛在獲得適當處置、組織修復後,身體就會解除警報。 慢性疼痛 但是慢性疼痛則是不相同的,是指持續時間較長的疼痛症狀。最常見的是「持續3個月」或者「持續6個月」以上的持續性疼痛。許多慢性疼痛產生,都是因為長期使用身體方式不當例如姿勢不良、關節退化等各種因素而引起, 讓人隱隱作痛。當體內持續發炎再加上老化、壓力、飲食不良、睡眠不足等負面因素,累積傷害程度過了臨界點後就會產生疼痛,因此若平時只用吃藥、熱敷、電療、拉腰治療,就只能暫時緩解最後造成的疼痛,無法真正改善造成疼痛的原因;這樣會造成停藥後,當復發次數的增高,時間一久,患者也會覺得打針吃藥一點用都沒有。 患了慢性疼痛, 動或是不動? 患了長期痛症的人往往因為痛而不敢動。有文章表示完全不動的人,每天的體能會失去6% (包括肌力和心肺耐力)。此外, 疼痛引起的「疲勞感」並沒有像真正「疲勞」所產生出來新陳代謝的產物如乳酸或二氧化碳堆積過多的物質,只因腦袋裡的神經受不了疼痛信號的衝擊而投降了。長期在這種疲勞感不僅導致體質衰弱,也會減低對疾病的抵抗力。 運動帶給慢性疼痛的好處 根據實驗研究和臨床觀察顯示以下幾點: 1. 運動可提高腦內啡的分泌; 腦內啡是體內自製的嗎啡,是天然的止痛藥。 2. 運動也能穩定神經系統,減低交感神經活動,使心跳減緩、血壓降低,效果類似抗憂鬱劑。也就是說,可以改善情緒,抗焦慮、抗憂鬱、鎮靜和催眠。 3. 合適的運動可強化心血管的機能,強化肋間肌與橫隔膜,增進氧氣和二氧化碳的交換量。 4. 運動也能增加有氧和無氧代謝能力、潤滑關節、增進關節穩定、增加關節柔軟度和活動範圍、增加肌腱柔軟度、增進身體平衡力、減少摔跤的機會、增進身體的代謝功能,增加耐力讓自己比較不會累。  5. 長期有規律的關節伸展、肌力和心肺運動,不僅強化了體適能,也由於熟悉那些活動,因而減低了肉體疲勞和疼痛引起的疲勞感 合適的 運動 長期疼痛的人最主要的運動是伸展運動,以增進或維持關節的活動度。這些運動包括走路、跳舞、跑步、游泳、高爾夫、網球、羽毛球、乒乓球、脚踏車、走步機、等等。在運動前要先衡量自己的體能狀態, 根據個人健康情...

運動與眼睛

世界衛生組織統計,造成失明的第一大原因是白內障(47.8%)。  白內障可發生在任何年齡層, 引發原因包括:老年性、先天性、外傷性、併發性(如高度近視、糖尿病患者或放射線治療後),以及藥物性(長期服用類固醇)等等。而最常見的白內障類型就是老年性白內障(又稱為年齡相關性白內障)。 白內障 老年性白內障是後天性白內障中最常見的一種,多數發生在40~50歲以上的老人。老年性白內障是世界上最常見的視力損害和失明的原因之一,全球約有1300萬人因老年性白內障而失明。 95%的白內障屬於增齡性,特別是年過40歲之後,隨年齡增長發病率也增高。  運動與眼睛 在《國際眼科雜誌》(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Ophthalmology)最近發表的一篇論文中,來自中國西安交通大學和南澳大利亞大學的研究人員分析了六項研究的數據,涉及人數超過17萬人,這些研究探討了運動如何減少眼部氧化損傷(氧化損傷是造成許多發炎反應及退化、衰老的原因),研究探討中發現進行跑步、騎自行車和步行等規律訓練的人,發生老年性白內障的風險降低10%。 該研究也顯示,每天的身體活動代謝當量(Metabolic Equivalent, MET)。如果有6 MET (可參考維基百科代謝當量如果計算MET),老年性白內障的風險就減少2%。 南澳大學流行病學家李明博士指出,身體活動可減少氧化壓力,對於眼睛,減少氧化壓力可保護高濃度的不飽和脂肪酸不被分解,若分解易導致細胞損傷。此外,運動能增加抗氧化酶的活性,它具有多種好處,包括限制眼睛的感染和炎症。 以往研究也顯示,長期的身體訓練會增加好膽固醇(高密度脂蛋白HDL),它可幫助從血漿中吸收更多抗氧化劑到眼睛的水晶體,以防止氧化損傷。運動還可以改善胰島素和血脂狀況,這兩者都與老年性白內障的發展有關。 眼睛需要更多呵護 眼睛和其他器官一樣,需要關注和呵護。讓身體多運動, 透過恆常鍛煉令眼睛更健康。

膝蓋不好,運動或是不運動?

膝蓋不好,運動或是不運動? 現時有很多人有膝蓋關節疼痛, 原因可能是膝關節過度磨損而引至。首先先要理解膝關節是由股骨內、外側髁和脛骨內、外側髁以及髕骨構成,是人體最大且構造最複雜的關節,最主要的功能就是承重跟協助人體行走。 膝蓋所負的重量 行樓梯或爬山屬於負重運動,腰部以下的關節都要承受自己身體的重量,此時膝蓋受力最多。當身體爬階向上時,膝蓋負擔的重量會瞬間增為平常的4倍左右。以一個體重60公斤的人為例:平路行走時,兩邊膝蓋各承重60公斤。行樓梯或爬山時,膝蓋負重瞬間變成240公斤,若行走速度越快,對膝蓋產生的壓力就越大。留意,膝蓋磨損是不可修復的! 很多人因為出現膝蓋疼痛就不想做運動以免關節進一步惡化,但這種做是不是對的? 根據美國研究顯示,適當運動可以減輕早期和中期膝關節炎患者的疼痛,在一定程度上能維持肌肉力量,橕起穩定膝關節的作用。 合適運動 最適合膝關節的運動建議是:游泳、騎車、做體操,對於普通人來說,對關節最有好處的運動就是游泳。在水裡人體是與地面平行的,各個關節基本不負重。有糖尿病、高血壓等慢性病的人多游泳,對全身都好。另外也可以做小腿伸展訓練和直腿抬高功能鍛煉讓膝關節得到充分伸展. 1. 小腿伸展訓練:取仰臥位,在膝部後面放一高約10厘米的枕頭,讓小腿交替上抬至膝關節完全伸直,然後再放下,每次做20~30次。可安排在早晨醒來和晚上睡前進行,這樣做可讓膝關節得到充分的伸展、旋轉,防止其僵硬強直。 2. 腿抬高功能鍛煉:仰臥位,下肢完全伸直抬高,抬離床面約30度。堅持5~10秒鐘,放下,放鬆2~3秒。每次鍛煉5分鐘,每天兩次。動作要領是整個過程膝蓋要完全伸直,不能彎曲,目的是鍛煉我們膝蓋周圍的肌肉,肌肉的強健是對膝蓋最好的支持。 要保護雙膝, 避免以下事項 1. 暴走: 不要暴走,因為暴走是非常傷膝關節的。 2、久坐不動: 久坐不動比運動更傷膝蓋,因為不動會導致肌肉力量越來越弱以而無法保護骨骼和關節, 以產生的力會直接落在關節上,這也會很容易導致膝關節受損。 3、深蹲: 深蹲是很多健身人士喜歡的運動,可以很好鍛煉到臀部和腿部的肌肉,且可以起到較好的塑形作用,增加核心力量。但是需要注意的是,深蹲非常講究姿勢,大部分人無法正確做到。一旦深蹲的姿勢不正確,會給膝蓋造成很大負擔。 4. 減肥: 減輕自重是肥胖者保護膝蓋的首選任務,過重的體重時時刻刻的傷害著膝蓋。 ...

運動與抑鬱

運動與抑鬱 現今社會節奏急速,為生活帶來不少壓力。據統計,全球約有10%%的人患有抑鬱症,1/5 的人會在一生中的某個階段遭遇抑鬱症。有研究顯示引起鬱症病發的主要原因有遺傳, 家庭環境突變和心理社會因素; 抑鬱症目前已居世界十大疾病之內. 抑鬱會令病患者性格內向, 孤僻, 多愁善感, 思慮過多而且處事較為悲觀。 內啡肽(又稱為安多酚) 一項研究揭示,發現運動不僅令人體格健康,還有利於人的精神. 原因是運動本身可以促進人體的內分泌變化,大腦在運動後會産生一種名為內啡肽(又稱為安多酚)的物質,人心情的好壞,同大腦內分泌出來的內啡肽的多少相關。運動可以刺激內啡肽的分泌,使內啡肽的分泌增多,在內腓肽的激發下,人的身心處於輕鬆愉悅的狀態中。因此內啡肽也被稱為“快樂激素”或者“年輕激素”,它能讓人感到歡愉和滿足,甚至可以幫助人排遣壓力和不快。 相反, 人體內如果內啡肽減少,就會使人有痛苦體驗、缺少快感、産生抑鬱,運動可以促進內啡肽的分泌,後者具有鎮痛及鬆弛神經作用;另外, 運動也可促進五羥色胺和甲腎上腺素的分泌,可以減輕萎靡不振、思維遲緩,減緩鬱悶緊張情緒,因此,針對抑鬱症或伴有焦慮的患者,在給予針對性的藥物和心理治療的同時,專業人士常會建議他們適量運動。 不過並非所有的運動都可以産生這種效果,內啡肽的分泌需要一定的運動強度和一定的運動時間,才能使它分泌出來,現在一般認為,中等偏上強度的運動,比如健身操、跑步、登山、羽毛球等,運動30分鐘以上才能刺激內啡肽的分泌。緩慢的散步並不能達到上述效果,但散步可以轉移人的注意力,舒緩鬱悶或緊張情緒,達到減輕抑鬱的效果。 以下是運動帶來的好處 養成長期運動習慣有益無損, 運動不單令人感到精神充沛,思維清晰,而且還可以提升專注力和抗壓能力,有助預防各種情緒病,改進個人性格特徵和記憶力。規律運動有助預防及治療抑鬱。每日步行一小時或跑步15分鐘能降低26%罹患重度抑鬱的風險。運動能調整腦部化學反應、促進神經生長以及釋放內啡肽,從而預防抑鬱症狀。除了對抗抑鬱,運動亦是壓力和焦慮症的有效良方。 因每個人狀態不同, 運動效果也因人而異. 

運動與骨質疏鬆

 運動與骨質疏鬆 骨骼是個不斷新陳代謝的器官,其中,「造骨細胞」負責生成新的骨質,而破骨細胞則專門分解、吸收老舊的骨質。一增一減下,使骨密度維持著良好的動態平衡。 但是, 30歲後,「造骨細胞」的功能開始下降,再加上腸胃吸收鈣質的能力變弱,使得骨質的生長趕不上流失速度,骨骼密度便跟隨年齡下跌,流失速度太快的,就變成骨質疏鬆。  在資料顯示中, 骨質疏鬆已不再是“老年病”,中青年群體也十分容易“中招”。因為一開始的症狀非常輕微,很多人卻不知道自己的全身痠痛其實是骨質疏鬆造成,直到骨折、住院才發現。  補鈣,只是提供身體很多製造骨頭的材料,但製造骨頭還需要有「造骨細胞」,需要靠負重運動來強化肌肉,增加關節的穩定性,同時讓身體製造造骨細胞,幫助骨質的生成。有研究說,中年以後,骨質平均每年會減少0.3~0.5%,除了補鈣,還需要運動。  而到底要什麼運動才能預防骨質疏鬆呢?物理治療師表示要做「負重運動(阻力運動)」才能比較有效果的增加骨質密度。原因是當骨骼受到外來的重量刺激,為抵抗壓力、避免受傷,「造骨細胞」與其他可刺激骨質生長因子變得活躍,進而產生新的骨質以形成一道保護的防線。這種刺激會加速身體對鈣質的吸收,同時幫助骨質的生成。 做什麼運作可以骨質疏鬆? 不要誤會所有運作都可以預防骨質疏鬆, 若要有效促使成骨細胞生長,我們一定要給骨骼的重量刺激必須超過一定的臨界值(又稱最低關鍵壓力)才會有效。因骨骼受到壓力時,會驅使「造骨細胞」移動到受壓的位置幫助骨質生成; 若只是從事負重輕微的運動,好比散步、簡單的伸展,就無法啟動骨質新生的反應,等於做了「無效的訓練」。 如果想選擇最有效的運動方式,可以從3個部分來挑選。   1. 高強度的阻力運動: 一次只能做8~10下的重量。 例如舉起一定重量公斤的槓鈴。 2. 具有衝擊性的運動:可以幫助不同的肌肉鍛鍊,讓骨骼受力平均,比較不容易受傷;例如快走、慢跑、上下階梯、跳舞、網球等運動 3. 能運動到上下肢的運動: 意思是只有用力的位置會增強骨質,例如深蹲、就會增加下肢的骨質,對上肢沒有什麼幫助;所以除了用健身器材來加強局部肌肉,多做綜合性運動也是很好的幫助等。 骨質疏鬆運動注意事項 1. 長期做太高強度運動、身體負荷不來,反而易造成骨質流失,所以不要勉強自己去做,負重運動也不可以連續兩天做,...

壓力對你的身體做了什麼?運動可以對抗壓產生出來對身體影響嗎?

任何情況打破了生命個體與所處環境的平衡,就是壓力。在日常生活中,尤其是現在科學進步的時代中,壓力隨時被啟動,例如:工作壓力、考試壓力、人與人相處的壓力,受傷、做手術、生病等都產生一定壓力。  壓力荷爾蒙有哪些? 當生命個體遇到壓力、與緊急狀況時,會釋放出「壓力荷爾蒙」,藉此在短時間內啟動增強能量來源的運用、與器官系統之運作,以維護生命,並達到存活的目的。主要的壓力荷爾蒙有:糖皮質激素、兒茶酚胺、與血管加壓素…等。 糖皮質激素(glucocorticoids)由腎上腺分泌,可以抑制發炎反應,使身體免於受到急性的感染而導致死亡,緊急救命時非常有用,但若長期存在或過多(如:長期服用類固醇藥),就會造成疾病(或稱為副作用)。 兒茶酚胺(catecholamines)含括「腎上腺素」,也是由腎上腺分泌,會增加心輸出量、與肌肉內的血流量,也會增加血糖濃度,讓身體激動起來而處於備戰狀態,具有「行為激活」的功能,但若長期存在或過多(如:長期壓力、工作超時、過勞…等職業壓力),就會造成無法入睡、與睡眠不足,將影響記憶與學習功能,也會造成大腦的退化。 血管加壓素(vasopressin)是由大腦底部的腦下垂體在遇到緊急狀況(急性壓力)時所分泌,主要功能是促進血管收縮、升高血壓,讓身體激活起來,同時也會刺激大腦的下視丘分泌「促腎上腺皮質激素釋放激素」,繼而刺激腎上腺分泌糖皮質激素、與腎上腺素。 但是如果長時間在壓力之下, 對身體帶來一定的影響。有美國基因遺傳團隊研究生物機制時,發現壓力大的生命個體,其免疫細胞(白血球)內的基因蒙受著巨大改變,例如:發炎反應基因的活化、以及對抗病毒與製造抗體的基因被抑制…等,都會導致抵抗力降低、及心血管疾病增加…,若這些壓力荷爾蒙一直堆積起來,將持續影響生命個體生病、甚至受到死亡的威脅。 運動可以消耗掉「壓力荷爾蒙」 任何有「規律而重複的動作」可以幫助消除壓抑已久的張力與壓力,例如:走路、跑步、游泳、騎自行車、划船…等。 運動者會專注於動作與節奏規律的呼吸的協調時, 意識都集中在身體的感覺與感受,讓大腦可以獲得充分的休息,可以達到放鬆和消除壓力的效果。  運動對意識與心智的回報就是轉移對工作與生活的注意力,變成關注自己身體及器官的感覺與感受,同時藉由接觸到運動時的周遭環境,讓自己更平靜、沉穩、並回歸自我。 在戶外的環境運動也能幫助消除壓力...

健康減肥方法!從飲食、運動、生活習慣全方位進行

正在減肥你的,是不是覺得只要減掉體重,腰圍變小就好了呢?一般簡稱減肥、纖體、瘦身或秀身,是指故意降低體重,特別是減少體內的脂肪。也有人因為健康問題進行減肥。 無論你減肥原因是為瘦身或是健康, 別忘記要讓身體繼續維持健康機能正常狀態, 因為過度限制飲食或是激烈的運動都會影響身體適應和機能運作,並不健康。 因此, 如果能配合用適度的運動、飲食調節以及改變生活習慣可以藉減肥令身體更健康! 健康減肥:從控制飲食、合適運動、改善生活習慣著手 1. 控制飲食 每天只吃3餐, 在3餐之間的盡量不吃零食小吃, 因為這些往往才致胖的元凶。  在正餐進食時先吃蛋白質,像肉魚蛋類的食物,可以幫助胃酸分泌,幫助消化。吃蛋白質亦可以有效增加飽足感,防止身體因為減少卡路里攝取量而感到飢餓。之後吃蔬菜類含豐富微量營養素和膳食纖維的食物,進一步增加飽足感,最後才吃五穀類的澱粉質食物。 如果沒有急切性減重,就一定要吃碳水化合物,因為澱粉質可以提供能量給大腦運作,同時維持肌肉耐力。長期缺乏碳水化合物,會令人容易感到疲倦,運動的時候也會因為肌耐力下降而影響運動表現。同時影響身體運作。 2. 合適運動 對於要減肥的人來說,了解各項運動卡路里的消耗是很有必要的。我們知道,如果一天攝入的食物總熱量少於消耗掉的熱量,就會起到減肥效果。 一天不運動消耗多少卡路里是根據每個人的體重不同而各不相同的,可以按1公斤體重攝入30-35卡來計算,也就是說,一個人如果是50公斤,他每天不運動所消耗的卡路里在1500-2000左右。在不加增卡路里攝取情況下, 加上飲食控制和運動, 減肥速度會更快。但要注意,建議每週只能減掉一公斤,超過這個數字,對身體健康會有一定的影響。 許多人在減肥期間只進行有氧鍛煉,這種減肥方式雖然有一定效果,但也很容易反彈。對於減肥人士來說,如果可以在進行有氧運動的同時做半小時的力量訓練,會加快肌肉新陳代謝,也會加快減肥速度。 3. 改善生活習慣 在減肥期間,要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有助健康減肥。 睡眠充足 : 睡眠中還會分泌成長賀爾蒙,一天可以消耗高達300kcal的熱量。若是睡眠不足的話會降低至90kcal。 晚餐後不再進食  : 不少人也有吃宵夜的習慣,但3餐外再吃宵夜就很容易造成卡路里攝取量過多,所以晚餐後不再進食。 每天要喝足夠清水  : 多喝水可以促進腸道蠕動和新陳代...

減肥和糖尿病有什麼關係?

減肥和糖尿病有什麼關係?  肥胖是指體脂肪累積過多而對健康造成負面影響的身體狀態,而它也是二型糖尿病的重要誘因。在成人糖尿病人群中,超過百分之九十的新診斷的糖尿病病人屬於肥胖患者。那麼,為什麼肥胖是會引起二型糖尿病呢? 胰島素抗性 第一型糖尿病是胰臟無法分泌胰島素,第二型糖尿病剛好相反,剛開始的時候,病人的身體細胞對胰島素失去敏感度,也就是「胰島素抗性」; 胰島素是體內調控血液中葡萄糖濃度最重要的荷爾蒙,它能將葡萄糖帶進細胞,使血糖濃度降低、為身體提供能量。 如果缺乏胰島素,或胰島素無法發揮作用,糖尿病人的血糖濃度就會高於正常人。  血糖沒有辦法正常進入細胞裡,就會迫使胰臟分泌更多的胰島素來幫忙,隨著疾病進展,胰島素逐漸分泌不足,大量葡萄糖留在血液裡面造成高血糖,變成糖尿病。 減肥治療糖尿病的關鍵 重點來了,如果胰島功能沒有完全衰竭,而且此時糖尿病人的體重處於超重的狀態,那就有可能通過減肥,減少體內脂肪,恢復胰島素敏感性,達到控制血糖、減少藥量,甚至達到治療糖尿病的成效。相反, 如果胰島功能完全衰竭,即使身體減成“一支竹竿”也對治療糖尿病無濟於事。 適度運動能良好地控制血糖 目前已有研究證實,長期有計劃的運動可以預防第二型糖尿病,也對第二型糖尿病人的病情改善有幫助, 因為運動可以促進血液中的葡萄糖進入細胞中,降低血液中的葡萄糖濃度,運動可以改善肥胖,提高身體的胰島素敏感性,進而降低血糖,讓糖化血色素降低到一定水準。在積極控制血糖的情況下,並經醫生評估後,能達到減少藥物劑量的效果, 即適度運動能有效地控制血糖。

減肥三餐吃什麼?

減肥三餐吃什麼? 有人說生酮飲食減肥最快! 又有人說16:8輕斷食法減肥最好! 那個最好? 生酮飲食法,讓脂肪成為身體的燃料 生酮飲食的執行概念,簡單來說,就是一天總熱量當中,營養素比例:脂肪75~80%,碳水化合物10%以下,蛋白質20~35%蛋白質。其達到減肥效果的方式,就是介由極少量的碳水化合物攝取,迫使身體以消耗脂肪來產生能量,因此有「燃燒脂肪」的效果,達到減脂!   16:8輕斷食法 顧名思義是減肥人士在全日的其中16小時內完全不吃任何食物,只能喝水,其餘8小時則可進食。這方法原理是透過16小時「禁食期」使體內胰島素下降,同時使升糖素開始作用,消耗體內原本儲存的能量和脂肪,以達到減重、減脂的效果。 其實這些減肥方法並沒有絕對,你覺得最適合你的就是最好的方法了。另外減肥的計劃可能是幾個月的或是幾年的事,而且要怎樣維持,還有不反彈就是個重點!所以要找一個能夠持之以行的減肥方法是非常重要的。這樣才不會難為了自己,難為了身體。 飲食重點:以原形食物為主,三餐都應該包含碳水、蛋白質和脂肪。  其實每天攝取的熱量沒有超過每日總消耗熱量(TDEE)就不會變胖。減肥是需要時間的,所以減肥並不是只是絕食7天或10天就可以了.  如有均衡3餐飲食, 有助攝取適當碳水、蛋白質和脂肪, 令減肥更加事半功倍。  均衡3餐飲食 早餐 : 應當吃的最豐富,不過主要要以低升糖指數的食物為主。(GI 即是Glycemic Index: 升糖指數(又稱血糖生成指數)。 因為早上的時間血糖處於一個偏低的狀態, 吃太多高GI的食物容易造成血糖大幅度的波動,容易影響專注力或提升眼睏的感覺。 午餐 :應均衡攝取足夠的碳水、蛋白質還有脂肪三大營養素,以維持提供下午工作需要的能量。 晚餐 : 盡量不要吃太飽,避免攝取過多熱量,多吃蔬菜, 最好睡前4個小時完成晚餐。因為睡的時侯還未消化好食物的話,有機會影響消化系統和容易影響睡眠品質。  每人的身體狀況不同,可以先諮詢你的醫生、營養師、或專業人士的意見後調整一個自己合適的餐單。

降低體脂, 減肥效果更理想

降低體脂, 減肥效果更理想 瘦是每個人追求的,但是減肥卻不是意見容易的事情,但是如果能明白什麼是脂肪細胞和其工能運作, 那減肥不是沒有可能的。 肥胖的本質是什麼? 同樣的體重,同樣的身高,但是左邊的是全身肥肉,右邊的全是肌肉;由於密度不同,雖然重量一樣,同樣重量的脂肪的肌肉,脂肪的體積比肌肉大3倍。因此,右邊看起來身型瘦瘦的和左邊胖嘟嘟的區別不是體重,而是體脂率,想要成功減重,必需讓脂肪細胞縮小、體脂肪率降低,才是正確做法; 體脂率是脂肪重量在人體總體重中所佔的比例 (BMI),是反應體內脂肪含量的多少。所以,體重不能作為判斷肥胖的主要標準。 體內過多的脂肪就會被儲存在脂肪細胞中, 脂肪細胞就像儲存脂肪額倉庫,其中90%的空間裝滿了脂肪 , 雖然成年人體脂肪細胞數量不再改變,但是體積可以擴大100~1000倍。如果不能消耗掉脂肪細胞內的脂肪,使脂肪細胞縮小,身體就會胖嘟嘟。 從飲食習慣著手降低體脂肪 有了這個背景分析,我們可以從從飲食習慣入手, 降低體脂肪, 有兩個方法:  1. 方法一:調味料少、原型食材: 原則就是醬少、調味料少、原型食材、有蛋白質為主。2. 方法二:水果、堅果取代零食。 小心仲伏    有一點要留意, 不要一開始第一個想法就是少吃,這不是太好; 因為我們的身體機能有一定的啟動模式,知道需要什麼樣的營養來維持運作。當你長時間或經常吃不足基礎代謝率的熱量,身體會先開始消耗水分、肌肉,這也是為何體重會先掉。但是接下來就是身體會啟動生存機制「減少消耗熱量」,讓身體越來越容易囤積脂肪,只要你多吃一點東西,囤脂速度暴快。更可怕的是大腦會不斷發出「補償訊息」,讓節食的人不斷要吃!這真是得不償失了! 所以, 不正確的減重,越減基礎代謝率越低,最終結果是反彈的。 最後, 改掉能令體脂肪狂增的壞習慣, 例如: 不注重營養均衡, 為了好情緒胡亂吃的習慣, 時常喝酒等, 都有助降低體脂, 令減肥效果更理想, 穩定。

為什麼HIIT動作能幫助減脂?

 為什麼HIIT動作能幫助減脂?  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大家的生活水平有了非常大的提升 ,我們每天攝入的熱量也每日劇增,造成身體內的體脂變得越來越高,盡管人們一邊管住嘴一邊邁出了腿,透過跑步開展減脂,甚至有朋友們經過節食來消耗身體內的熱量,可是這2種方法對於HIIT而言,鍛煉效果要遜色許多,下面就讓我們來學習一下HIIT的有關知識。  HIIT是一種什麼樣的運動 嚴格意義上來說HIIT(High Intensity Interval Training, 高強度間歇訓練)運動,它是訓練者在短的時間內,來進行計劃中的規定動作,在運動時要嚴格執行好訓練和間斷的時間,通常規定的動作要在4個(例如:波比跳(Burpee), 登山者(Mountain Climber), 高抬腿(High Knees), 深蹲跳(Squat Jumps)) 或是4個動作左右,它的燃脂效果是特別好的,而且運動的時候也是十分方便的,它無需設備,不受空間限制, 可以讓健身者在任何時候都可以進行鍛煉,大大方便因忙碌而沒法到健身房健身的朋友們。 HIIT的健身優勢有那麼多  HIIT運動是一種高強度的運動,它要比傳統式的有氧運動消耗的熱量多好多,我們平常接觸到比較多的有氧運動跑步只是在運動過程中帶來減脂的效果,而HIIT運動則是在運動結束後,還會繼續幫助身體不斷消耗熱量,因此帶來了非常好的減脂效果,健身者也會從這當中獲益讓身體瘦下去。 HIIT運動在短期內就能帶來減脂的效果 我們依然是拿它和跑步進行比較,經常跑步的朋友能夠切身體會,當我們的身體運動超過30分鐘左右的情況下,身體才會發熱到最大限度,而HIIT則運動20分左右的情況下,身體便會變得發熱了。有人認為20分鐘的HIIT訓練比跑步更有效果;相同時間的運動量,HIIT的熱量消耗可較跑步高2~3倍, 因此能在短期內就能帶出減脂的效果。 HIIT能擊破減脂過程中的停滯期 其實每個運動都會有個運動停滯期,無論怎麼樣提升訓練強度,效果還是特別的不理想,原因是固化運動模式造成了這樣的結果。但是HIIT運動卻能顛覆傳統的限制,HIIT不但能有助卡路里燃燒,也能達到後燃效應(After-burn effect),即運動後約20小時,提升新陳代謝,燃燒脂肪減脂停滯期更會不攻自破了。

怎樣可以減肥不反彈?

怎樣可以減肥不反彈? 或許大家會認為減磅並不是最困難的事,最令人困擾的是「如何減肥後,體重不輕易反彈」的問題。其實減肥過程要有意志, 有時痛苦難耐,有時不夠堅持和克制, 經歷過一輪艱辛的減肥過程後卻又反彈,令不少人灰心! 那怎樣可以减肥不反弹?  以下有幾個方法跟大家分享.   1、限制能量平衡膳食 (CRD (calorie restrict diet)):一類在限制能量攝入的同時保證基本營養需求的膳食模式,其宏量營養素的供能比例應符合平衡膳食的要求。對於延長壽命、延遲衰老相關疾病的發生具有明確干預作用。 目前主要有三種類型:(1)在目標攝入量基礎上按一定比例遞減(減少30%~50%);(2)在目標攝入量基礎上每日減少500 kcal左右;(3)每日供能1 000~1 500 kcal。 簡單來說:就是原先需要攝入2000kcal維持體重,現在每日通過膳食提供1500kcal或其他能量(低於2000kcal),造成能量差,讓身體動用自身儲存的脂肪去參與提供能量,來達到減肥的目的。 2、高蛋白膳食 高白質膳食是一類每日蛋白質攝入量超過每日總能量的20%或1.5 g·kg-1·d-1,但一般不超過每日總能量的30%(或2.0 g·kg-1·d-1)的膳食模式。  簡單來說:就是,一般情況下能量來源供比是:碳水化合物供能比佔55%-65%,蛋白質供能比在10-15%,脂肪供能比在20-30%;而高蛋白膳食指的是,將碳水化合物供能比降低(如45%)、將蛋白質供能比提高到20-30%。 研究發現,高蛋白膳食比高碳水膳食,減脂效果更好、反彈概率更低。不過由於慢性腎病患者可能因高蛋白飲食而增加腎臟血流負荷,建議合併慢性腎病患者應慎重選擇高蛋白飲食。 3、輕斷食膳食  也稱間歇式斷食,一類採用5+2 模式,即1周中5天相對正常進食,其他2天(非連續)則攝取平常的1/4能量(約女性500 kcal/d,男性600 kcal/d)的膳食模式。 簡單來說:就是,一周7天中,5天正常吃飯,2天節食(但不是不吃而是少吃)。 Johnson等研究也發現,在隔日斷食法干預8週後,肥胖患者的BMI較基線值下降8%,而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和甘油三酯分別下降10%和40%。在一項基於115例肥胖女性的研究顯示,干預3個月後,兩日斷食法的肥胖患者體重平均下...